占卜为什么会不准

未来会变化,因此需要预测。但是预测得再准确,测定之后仍然会产生变化,所以测不准。既然测不准,何必要测? 《易经》的观念,就是虽然测不准, 但还是要测。至少能帮助我们明白当前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变化,再加以合理地调整。一旦我们对未来变化的掌握度增高,风险性也就能大幅度降低。 占卜的功能,在预测未来变化方面显得十分重要。它不是迷信,而是透过占卜的过程,引发我们的第六感。然后据以做出判断,以求合理地选择。目的在于趋吉避凶,别无他意。 未来的变化,有一定的规律,便是我们常说的 “道”。《易经》最基本的信念,即在整个宇宙都井然有序。有如中国人的交通,看起来杂乱无章,实际上却 乱中有序。 我们的历史,看起来千变万化,单单一部《三国演义》,就变化无穷。然而仔细体会,原来和《三国演义》开头所言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有十分密切的关系。 《易传》指出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电脑问世之后,0和1的变化无穷,构成浩瀚无边的互联网络——其实上述两种说法殊途同归都在描述阴(0)、阳(1)的不断变化。 《易经》提示很多有关反复、往来、周流、进退、刚柔、盈虚消长、穷通变化的观念,告诉我们“不断变化”就是未来的最大特性。因为自然中的事物 必然依循着阴、阳两种原动力,而持续互动、交感着,所以变化无穷。

Continue Reading占卜为什么会不准

为什么要学易經

《易經》的道理,看起來非常艱深,實際上十分簡單,否則憑什麼叫做 “易”經呢? 宇宙萬象千變萬化,可以用"錯綜複雜”來形容。在這錯綜複雜的現象背後,有一個簡單明了的宇宙秩序,也就是變化的原則,稱為“一陰一陽之谓道“。 一陰一陽,指的是兩個符號。 “--”代表“陰”,而“一”表示“陽”。說它們不一樣,就真的不相同。陰是中斷的,而陽則是沒有中斷的。說它們一樣,也就真的相同,陽是—小段直線,陰不過是再加上一小段直線,有什麼不 一樣?這就產生了“物極必反”的概念,一個“一”算“陽”,再加上一個"一", 變成“--”。反過來,一個“--”是“陰”,再加一個“--”,變成“----”,太多也太密了,乾脆連接在一起,不就成了“一”,便是“陽”了。於是又引申出 “事不過三”的概念,四太多了,限制在三以內。伏羲氏只畫三畫卦,不畫四畫卦,影響到後代子孫,謹守“無三不成禮”的原則。 用現代的話來說,用“0”(陰)和“1”(陽)兩個數字,在電腦上玩排列組合的遊戲,相當於伏羲氏當年,用"--" (陰),“一”(陽)兩種符號,玩排列組合的遊戲。每卦由三個符號組成,每一個符號都有"--" 和“一”两种可能,於是出現八種不同的組合,那就是“☰”,“☷”,“☴”,“☲” ,“☱”,“☳”,“☵”,“☶”,即為“八卦”。一個不能多,也一個不能少。 在伏羲氏的時代裡,人類生活在自然狀態中,伏羲氏藉由觀察大自然種種景象,採用一陰(--)一陽(一)兩個符號,將人類比較熟悉、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八種景象,以八卦來表示,告訴大家應該遵守的規矩,與必須保持的秩序。從共同認可的法則中,建立起若干制度,實在有很了不起的貢獻。 周文王看到商紂王暴虐無道,人民無辜受苦,唯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政治理念和社會秩序,遭受扭曲和破壞而逐漸喪失或造成錯亂。於是把八卦兩兩相重,兩個單卦重疊起來,成為六十四個重卦。八八六十四,同樣是排列組合的必然結果,一個不能多,也一個少不了。 他把畢生累積的寶貴心得和難得經驗,透過卦辭和爻辭,分別加以註解,利用大眾關心未來變化,又喜歡趨吉避凶的心理,設計出一套占筮的方法,一方面掩飾自己的用意,逃避紂王的迫害;一方面也經由大家的占卜,推廣宇宙秩序的觀念,使其繼續發揚光大。周朝創立之後,設置正式的占筮官員,每遇國家大事,便占卜成卦。相當於向君王作一次政治哲學的專題報告,也促使大家對天人合一有進一步的認識。由此可見,周文王以神道設教的苦心,令人由衷敬佩。 孔子生長在混亂的春秋時代,對於亂臣賊子的不守秩序,十分厭惡;後來他研究易理,既欣賞周文王以神道設教的方式,又擔心占卜被誤用,搞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迷信——盲目接受占卜的結果,等於放棄可貴的自主性和創造力,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都有負面的影響。這才為《易經》作傳,希望把《易經》的道理,說明得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。 孔子生時,距離周文王卦,已經有五百年之久。種種變遷,使他不得不說出一些和卦爻辭不一樣的話。他的重點,在把宇宙秩序和人生規律,更加緊密地連結起來,並且加強道德實踐的重要性,把它視為趨吉避凶能否有效的根本要素。後人把這些註解《易經》的傳,稱為“十翼”。因為一共算起來,剛好有十 種。好比為《易經》添加了十隻強有力的翅膀,從此振翼高飛,可以發揮大用了。我們把易理的弘揚,當做大用;而將占卜的功能,看成小用。 希望大家多多研究易理,透過“象”、“數”、“理”的連鎖作用,來掌握未來的變化,尋求趨吉避凶的有效途徑。 “象”就是現代常說的現象,“數”代表我們十分重視的數據,而“理”便是依據現象和數據,推論出背後的道理。說出為什麼會這樣,而又必然產生哪些後果,我們現代把這種過程,叫做推理。 推理和占卜,其實可以聯合運用。資訊充足,數據準確時,當然方便推理。 若是資訊不足、數據缺乏,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,或者左右為難,以致搖擺不定時,便可藉由占卜,來找到自己的定位。這對尋求此時,此地最合理的平衡點, 很有助益。 易學經過伏羲、文王、孔子三位賢人,接棒跑了三千五百多年,才有輝煌的成果。孔子以後,每一個時代,都有許多有誌之士,前仆後繼,不斷地研究發展,經歷了兩千多年,還是有許多對易學懷抱熱忱的中國人,由於看不懂、聽不明白,也想不通《易經》的道理,不得不望易而興嘆,與易學擦身而過。近四百年來,西方文化成為引領世界的主流。炎黃子孫誤以為把易學束之高閣、拋諸腦後,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損失。如今冷靜下來,權衡得失,才發現由西方主導的結果,竟然是浪費地球能源、破壞自然生態、漠視社會正義、欺壓弱勢族群。這才猛然覺醒,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古老的《易經》? 研讀《易經》、研修易學,真正的功能就是以自己的心,來改變自己的行為、態度。也可以說,用心選擇合乎自己需求的人生路徑。 簡單一句話,用心變易,所以叫作“心易”,其實和“心想事成”是一樣的。很可惜一般人只知道把“心想事成”當作祝福語,卻不知道它原來是一種可以成為事實的敘述語。起心動念一一擁有合理的態度,做出合理的行為,即做正確的事兒,事情就順利地完成了,人生也變得順暢了。這不是很簡單,方便嗎?

Continue Reading为什么要学易經